本學期,我校地理教研組積極開展公開課示范活動。
為讓學生更快地接受并學好高中知識,地理教研組長柴瑞杰老師給高一同學上了《走進地理學》一課。柴老師從印象中的地理開始,介紹了從古至今人們對地理學的研究。地理學的研究包羅萬象,包括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。為了讓同學們盡快完成初高中階段的銜接,柴老師又介紹了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學習區別,向同學們提出學好高中地理的建議:1.會聽課。課前,準備好課本、筆記本;認真聽講,敢于提問,大膽質疑,善記筆記;做完必訂正,有問題及時解決。2.會運用地圖。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。認真閱讀教材和地理圖冊中的地圖,掌握地理事象的位置及分布規律,可以培養我們的空間分析能力。3.會提出地理問題。從地理學角度思考,提出地理學科問題,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學習并掌握學科必備知識。
為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地理,提升地理實踐力,高一地理組李怡雯老師帶領學生開展了一期月相觀察實驗課。利用我校一課一研的良好契機,李老師首先進行了說課展示,經過各位老師的建議,又一步步完善課堂活動部分,將知識與活動結合更充分緊密。
課堂上,李老師從一首婉轉悠揚的《水調歌頭》導入,將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到圓缺變化的月亮上,就此提出“月相”的概念。李老師帶領同學們從宇宙空間的視角觀察日、地、月三者的關系,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大家可以看到月亮的圓缺變化的條件:1.月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,但可以反射太陽的光;2.日、地、月三者之間的相對位置在不斷地發生變化。緊接著,大家的視角又隨著詩人的《水調歌頭》落回地球上,從地球的視角仰望月球,李老師帶領大家分析出一個月內各個月相的圓缺變化。課堂最后,為加深同學們的印象,李老師又給同學們帶來了一首《月相變化口訣》:上上上西西,下下下東東。上弦月出現在上半月的上半夜,亮面朝西,掛在西邊天空;下弦月出現在下半月的下半夜,亮面朝東,掛在東邊天空。課下,同學們又利用本校的天文望遠鏡設備,近距離地觀察了月球。
此次公開課活動中,高一地理組教師們分享了自己對課程設計的諸多思路和見解。對兩位老師的課做出了高度評價,老師們從課程標準出發,對課堂問題的聯系、課堂氣氛的調動、學生發言的評價、課堂時間安排等諸多方面提出各自獨到的見解,為課程的進一步完善獻計獻策。(通訊員:李怡雯)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